• 患者服务: 与癌共舞小助手
  • 微信号: yagw_help22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开启左侧

怎么才能证明一款药有效?

[复制链接]
4239 0 小曲 发表于 2021-5-24 10:16:04 |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1.jpg
' s6 N  j- h3 h
文章来源:混乱博物馆! M4 _8 w) e! P* A8 h; ?: L
% H5 R. L5 {) ^! H% a" n8 |
数万年来,为了对抗疾病加诸于人身的种种痛苦,人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各种治病救人的方法,从石器时代祛魔治病的开颅手术,到19世纪出现的全身麻醉手术;从各种历史悠久的草药、动物药,到1805年第一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吗啡,再到1832年发明第一种合成药物水合氯醛,所有这些努力都见证着人类医学的发展。% d& u3 u4 B% R) i: S( L" |
$ ]8 B) `3 D# q! k9 e
2.jpg
# p0 R  j' F2 U9 l5 V& N" O$ y
; W1 G8 \( i- o1 B/ \& H
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,有一个看似简单却最为重要的问题,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得到解决,那就是如何判断一种药物或疗法是真实有效的。
& H# h8 i. [! ?4 D0 G$ p& w' a+ ~6 C0 E+ R6 e( S! f
一直到1747年,英国的詹姆斯·林德通过将病人分为6组,分别给予不同的食物或药物,成功发现了柑橘可以治疗坏血症。对病人分组,给予不同药物,观察治疗结果的差异来判断药效,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方法,成为医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。$ f+ B  Y7 M/ l3 V0 ^0 c( j5 D+ |/ J  w
0 x! [1 G9 x, f& w
3.jpg

/ f" V3 g4 M2 w) Z6 b+ ^! O: L1 y5 D6 d6 L5 v
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,其试验条件和试验设计都极为原始,比如病人一共只有12个,分组完全靠医生指定,而林德一次试验竟然就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结论,运气之好实在让人嫉妒。、
8 ?! t) c* @+ U
# \# b7 ^+ u. G# Q
4.jpg
( B# Q) q2 i) S2 s- n
! E( z4 s+ I8 M- _, Q0 C
因为这其中难以捉摸的因素实在太多了。比如一种疗法究竟需要治好几个人才能算有效?如何知道一种“药物”与“治好”之间存在因果关系,而非碰巧?又如何证明吃药后祈祷30分钟并不能增强疗效?6 @5 V" n  M! T  O" M
0 Y' j) ^% A- M
5.jpg

7 r! r& O2 |$ k
5 |9 g; v0 R9 a" ^! [现实世界充满了复杂性,人类个体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,实验动物和人体之间的巨大差异,甚至还有安慰剂效应这样搅混水的因素等等,如同在物理实验室那样控制各种变量,分析出因果关系进而得到一个简洁优美、包治百病的公式,对于正经的医学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。! k2 n3 L9 L: E' X# T2 x

* C( R1 c" k1 U1 h( c7 V
6.jpg
2 T- l& j, n* m5 N1 D

9 n: b: x! t0 _+ d2 R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为了理解这种方法的精髓,我们可以先看看一个更简单的问题:为何自然出生的人口性别比并非男女1:1。1 K0 a5 G& ]( V' B2 S/ O6 T6 ~

- |0 R0 z$ W3 }6 Z/ L( U
7.jpg
: L0 l9 \! s" Y3 N0 I2 X8 d" P" Y
1710年,英国的约翰·阿巴思诺特,收集了1629年到1710年伦敦的教堂记录中每一年受洗男孩儿和女孩儿的数目,这也就大致对应着每年婴儿出生的情况。他发现,每一年出生的男孩数量都要大于女孩。借由常识我们也能得到一个直观的结论:那就是正常情况下,男孩出生率要高于女孩,因为你们不能说连续这么多次都是巧合。譬如庄家掷骰子,一次、两次出现三个六,那是巧合,但连续几十次都是,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肯定是在作弊。# e+ A3 f: X* r) q7 `- T- E

" U8 Z& g5 h2 g& X5 \
8.jpg

  E0 B/ g6 S: q+ C2 N4 v1 V约翰·阿巴思诺特对此进行了更加严谨的论证:他首先假设诞生男孩的概率和女孩一样,都是1/2。那么每一年男孩多还是女孩多,就如同掷硬币一样,都有一半的可能性。通过简单的条件概率计算,也就是第一年男孩多的可能是1/2,那么第一年、第二年同样男孩多的可能就是1/2乘以1/2,以此类推,每一种可能的现实就如同在时间之树上不断分叉的树枝,其可能性不断减半,连续八十二年男孩都比女孩儿多,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/2连续相乘82次之多,结果约为10的-25次方,这样低的概率自然极度不可能发生。但现实中确实发生了这样的事情,由此可以反证,原假设——也就是男女自然出生比率相同的结论,是几乎不可能成立的。(Q.E.D); W( Z7 b3 \8 h

2 T8 S4 |, `7 I
9.jpg
2 T: W1 A6 J* f2 r
使用这样一种更加曲折的方法,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,作为凡人的我们,永远只拥有不完全的信息和有限的试验次数、观察次数,无法通过穷举一切迫近绝对真理,但我们又必须根据这有限的信息去选择,去行动,那么就只能通过有限的样本去计算、去推断。
( p8 o* a3 w. X# v, C0 o
$ b& f% n7 l7 K& ?) l
10.jpg
* v" l- Y9 U  l1 i
一旦人们认识到这种统计学思维的重大意义,其与分组对照试验的结合,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。; p2 C+ `1 c5 L  w( D0 g
3 V. ^. W' o' O5 M
在1948年,为了验证链霉素是否真的对肺结核有疗效所作的对比试验,堪称经典范例。经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,共107例,采用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号,随机分配为2组,并通过密闭信封保存随机序列号。试验组55例,接受链霉素治疗加卧床休养的方案,对照组52例只接受卧床休养。
/ {! v; U1 a. Y
9 m, R3 T# @% j( w, x: K
11.jpg

) s; n* f/ c, K9 T4 K在这里,对照组实际上充当了零假设的作用,也就是药物如果无效,治疗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。通过实际用药后显示,试验组和对照组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3%和73%,通过计算,两者数值的不同仅仅来自于随机分布的可能性小于1%,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值<0.01;换句话说就是:试验组和对照组确实有差异的可能性高达99%。由此证明了,链霉素可显著改善肺结核患者的生存率。
0 s' L) }- c' p
. f% o# F1 V6 Y% @# \0 z
12.jpg
( o) z( W6 `- ?% V  ?# }, Z6 u; T7 {& k
其精髓就在于,我们并不在假定它有效的前提下去证明它有效,而是首先假设它无效,这被称为零假设,就如同法律上的无罪推定,是为了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,零假设则是为了排除药物无效的可能。既然它是无效的,那么和没有药物干预的病人们的病情发展状况应该非常相似。然后我们拿真正用药的病人的数据做对比,就可以计算出这个零假设是正确还是错误的可能性有多高。
. j" {) P! M" H/ R' S" F3 n+ j2 y' M/ q* a" w5 _
13.jpg
; w" s9 ^( Z0 d8 y( Z
由此开始,现代医学的临床试验才走上了正轨。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,并发展为一套更加严格的Ⅲ期临床试验审批程序。
2 ]1 U! |( J" F  `: L* r, Y0 g# L
8 v8 ]/ N; X4 K, e8 c
14.jpg

- A* d& H/ x. h" v/ a- S也许人们会疑惑为何不能直接测试一个药的有效性,搞这么多不同的阶段,但是大家都忘了一件事,那就是在确定一个药能否治好人之前,首先要确定这药不会把试验对象(人类)都毒死了,或者副作用过于严重,至少也要搞清楚安全用药的剂量到底是多高。否则盲目进行的试验,就会演变成科幻电影中,邪恶科学家随便拿大众当小白鼠,却声称自己是为了全人类福利着想的场景。
3 T# _% W1 g9 a: p/ \0 \' k9 s8 A7 `. O- t- |+ i0 r7 X$ o* f
15.jpg
6 O; R1 {, X. H% Y
所以必须有一个Ⅰ期临床试验,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,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。比如为了测试人体对不同剂量的耐受程度,先从动物半致死量的1/600或者动物最小有效剂量的1/100开始给药,然后逐渐加大剂量,观察人体的反应,即所谓的剂量爬坡试验。
2 Y+ C1 r, L) I9 Q
& G* i5 R* N7 Y& _: E- l! L
16.jpg
  P- M+ G+ I# R5 |7 r& j
临床Ⅱ期与临床Ⅲ期的主要目的似乎都是关于验证药物的有效性(其实也继续包括了安全性的评估),然而它们在统计学意义上的「有效性」差别也很大。最直接的差异就是试验的规模。
, R+ Q( e/ |( Y9 n! m7 G
' l$ s8 C$ T8 X  j( O
17.jpg

- q8 {4 o3 l* S2 kⅡ期每一次试验的规模通常只有100人左右,每一个分组只有几十人;而在Ⅲ期,试验的规模会扩大十倍,接近1000人。
0 O3 L/ V1 m- y1 g
" w% u) {' s* u$ R& L0 ~3 v  O
18.jpg
/ \1 O1 u; v+ ~( K) O. ]
Ⅱ期试验其实就是需要去试错,在更小规模的试验中更加快速、更加低成本地排除掉没有希望的药物,降低赌上一切最终却一无所获的风险。
7 `" c6 H% C: }; T( b5 y4 {0 F& p* C9 u; f$ e; }7 b
所以Ⅱ期被称为探索性试验,意思就是赌博的成分很大。这类试验大部分采用单臂设计,即不设对照组,只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。正所谓十赌九输,Ⅱ期试验成功者继续通关乃至上市的成功率很低,在近十年中,一般只有1/4的新药可以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。+ E6 v0 ^, t5 i6 S; ]3 x. \
( i# R1 z$ _$ s$ }
19.jpg

1 ]5 y# z9 ^1 l
" b4 w( g7 f3 i( ~
20.jpg

) g) R- v8 p: ^当然也存在一些特例,在II期试验完成后就可以提前获得药品监管部门的上市许可,也就是走了加速审批程序。那些致命却缺少有效疗法的疾病,或者是一些罕见病,只有针对于它们的新药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。其中的伦理和人道考量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。而且如果它们在接下来的临床III期无法证明疗效,依然会被撤销许可。  _7 J6 X: `# z6 ~  t* Z+ T" m
, D# `/ l/ ~4 L+ c3 K" q  k( l) {
21.jpg

* D$ h5 U$ i7 s  e* \  g当一种新药进入临床III期后,一切都变得更加严格。Ⅲ期试验一般都需要采用随机盲法、平行对照等试验设计,并且必须有足够大的样本,这才能确证在特定目标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最直观的就是,我们最终在药品上看到的适应症、禁忌症等重要信息,主要都直接来自于这一阶段的试验结论,当人们说一种药物是否有效,一般指的都是这一阶段的结论。
2 Z% v5 v! M6 ]( F% ?$ w3 `' o0 e
22.jpg

8 ~/ P4 P' ~8 z甚至当一种药物通过了目前为止最为严苛、试验规模更大的Ⅲ期临床试验,拿到了卫生监管部门的上市许可,换句话说它的疗效已经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可,但是依然需要继续进行试验、收集数据,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。
% ]3 ]- N+ L& M( o6 m6 Q1 m( O5 C% B* {' [5 N. f! h6 `
23.jpg
, [' T7 S- c9 x2 M; _
因为Ⅲ期临床研究的数百到上千例患者,对于观察疗效算是足够了,但对于安全性,尤其是小概率发生的安全性事件,这样的样本量依然显得有些不够充分。所以需要在药物上市后,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,也就是所谓的Ⅳ期临床试验,这种研究一般需要纳入2000例以上的患者,观察药物在更广泛人群中的安全性。
+ I3 w9 w9 w7 A& o" {; j: ~% d' i
24.jpg

( Y7 c# s. V0 v- Q- Z) a归根结底,更多的样本,更多的试验,更多的尝试,才有可以让我们逼近那条可能性最高的道路。或者借用贝叶斯主义的观点:我们因此才增加了对我们的知识是正确的信念。
2 f/ ~8 [  Y; _# k$ m7 _; `; X% ^+ `; g$ f1 A
25.jpg
* o$ h% k' D6 [8 \- T

. }: B/ Z8 O6 [  y参考文献
* N7 m* M% e" a% ]- ]$ J& `3 X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uentin_Matsys_-_A_Grotesque_old_woman.jpg6 y8 n9 F3 b, g& `( u
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 ... -P4140363-black.jpg
8 f+ f( C& v" X/ d$ ?, M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xx14RCxblg
( ~! H6 _; _5 t7 L  q, k5 rhttps://blogs.bl.uk/digitisedman ... english-herbal.html1 A5 B& w' _2 b, K
https://wellcomecollection.org/works/ayd5f9* H: |" t. f; s/ O( k8 a1 R4 Y

. C( M7 j. b4 f; j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  • 回复
  • 转播
  • 评分
  • 分享
帮助中心
网友中心
购买须知
支付方式
服务支持
资源下载
售后服务
定制流程
关于我们
关于我们
友情链接
联系我们
关注我们
官方微博
官方空间
微信公号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