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 A" r7 A* s7 \# w3 q3 [, A1 K$ V( Z& K( @' @) m
" q: s3 Q% _+ ?* T作为人体的成对器官,乳腺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癌变,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癌症病灶,是多发癌的一种类型,占所有乳腺癌的2%-12%。
6 i; E& Z1 r }' @: c5 T) f$ ~8 j双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表现类型,广义上包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及双侧转移性乳腺癌,一般所谓的双侧乳腺癌是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,它又分为:
! u5 i( b/ Y' P. H5 D+ V& s- [同时性双侧癌,即两侧乳腺癌发现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内;
延迟性双侧癌,即两侧乳腺癌发现时间间隔在7-12个月以内;
异时性双侧癌,即在第一侧乳腺癌治疗1年以后发生的对侧原发性乳腺癌。
9 O8 @: L- @: o: {在临床上,医生通常将肿瘤体积较大的一侧乳腺癌称为第一癌,另一侧为第二癌;从病理类型来看,浸润性导管癌占绝大多数,而其他病理类型较少。
8 w6 u- L7 Z, c. O0 K2 ~但最近有研究人员发现,尽管同时性双乳癌中浸润性导管癌占比较大,但近年来浸润性小叶癌的比例有所提高,这或许提示我们如果第一癌是小叶癌的话,需要进行另一侧乳房筛查。
: W! O0 U1 ]; y6 @; e
/ q0 o9 c# [. t4 k& E6 l
; Y6 M, U: v4 U7 x8 u3 t% q" M
0 a: o( T* ^/ t: @, l! S2 J
一般危险因素:
% r) A+ |5 N8 f4 j
因受机体相似致癌因素影响,一侧乳腺癌变后对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,约为普通群体的2~6倍。第一癌发病后对侧每年新增风险率为0.1%-1.0%,大部分集中0.5%-0.6%,且近年来报道发病风险有逐年增高的趋势。
$ U, R) {' V% r7 }2 k% ]$ `, N
另外患首侧乳腺癌的年龄越小,发生对侧乳腺癌的几率就越大。45岁以下患单侧乳腺癌的妇女似乎是一个易患双侧乳腺癌的高危人群,绝经前妇女有患双侧乳腺癌的风险,但这种风险随着绝经期的开始而迅速下降,绝经期可能对双乳腺癌的风险有保护作用。
! J! r# P" n1 O$ G
除此之外,乳腺癌患者往往更容易否定自己,会有更大的压力,而压力是乳腺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,所以一侧发生乳腺癌会增加患者焦虑抑郁的可能,从而易患对侧乳腺癌或者其他恶性肿瘤,而且焦虑抑郁的情绪也增加了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。
* c1 L( J1 w' k: r+ I
$ v+ {+ k! p6 r% R% i% `+ g2 R, ]- U5 D, Y7 |
, g- @4 j Z# J+ f' _. A* V$ n相关易感基因:
( A9 G- ?4 r6 O, P目前发现12个已知的乳腺癌易感基因,ATM、BARD1、BRCA1、BRCA2、CDH1、CHEK2、NF1、PALB2、PTEN、RAD51C、RAD51D和TP53。
% y# G) Q. Z2 n
从当前的一些基因研究看,与一般人群相比,BRCA 携带者在更年期前患乳腺癌的风险更大,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更高,分别为 53%和 2%。
7 G7 ]3 s7 F! _/ l3 ]2 b
且有研究显示,首发乳腺癌分子分型中 ER/PR 阴性的患者比 ER/PR 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对侧乳腺癌;HER-2 阳性也被认为是发生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。
( g) S; z" l* r8 T! ~
- D7 C E, {; `" G7 z7 m对于健康的普通人群,我们除了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尽量避免增加乳腺癌高危因素的行为之外,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乳腺检查的频率也是有必要的。
1 O }2 I% n1 W, k而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员,建议实施早期、定期的乳腺监测和基因突变检测,由于据统计学研究表示,磁共振成像对于BRCA1和BRCA2突变携带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(研究人员推测可能与磁共振对浸润性癌灵敏度更高的缘故),故推荐采用钼靶、超声、磁共振联合交替检测的方式,这样既保证了检测的灵敏度,又能尽可能的降低经济成本。
- S0 F3 d, K9 t, {* R @ d/ Z
! ]6 K( y! T3 j# A/ C _* ~& m
( v, u. E* \, s+ x
7 d% e0 v# [- k3 F0 z乳腺癌患者预防
, l1 Q) Z. d, o) f. O( A
针对既往有乳癌病史人群,主要目标是预防第二癌的发生。准确评估再次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、筛检出高危人群是重中之重。需要重点关注的主要是上述易感人群。
9 c; c1 {$ l5 y# q# T4 [6 \一些单侧乳腺癌患者期望通过行对侧乳腺预防性切除(CPM)来降低对侧乳腺癌出现发病或转移的风险,以延长生存期。
% {7 z' u8 g2 c8 O
但最近有研究发现,无论是年轻患者还是早期乳腺癌患者,甚至是BRCA1/BRCA2突变携带者(可以说是最高的第二癌风险),在接受CPM之后虽然第二癌风险降低,但其总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改善。
1 m# P! X6 L; J/ ^* B) A7 P& w
. q; q2 @: @+ J: \8 i( k% P* a
双侧乳腺癌患者治疗与单侧乳腺癌一样,遵循遵寻乳腺癌指南,不过要优先治疗临床病理证实较为严重的一侧,且辅助化疗、内分泌治疗及抗HER-2靶向治疗原则也同单侧乳腺癌一样。
4 c- q- \! ^' } p2 R目前看来,以局部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与根治术无明显差异,可以作为Ⅰ、Ⅱ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案。在保留乳房作为女性自信的象征的同时,还可以切除肿瘤,减少转移和复发,缩短整个治疗过程,保证疗效和安全。
5 t6 o8 E- z8 t由于双侧乳腺癌发病数量较少,因此国内对于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、基因水平的研究不多,许多观点尚未达到统一。
+ V1 k- j; f# p$ [
正因为这样,我们在查体以及复查时应该加以重视,有高度怀疑时更应该及时做病理活检,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我们也希望,科学家们尽快通过更多基因研究,筛选出一些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基因应用于临床,为双侧乳腺癌的预防干预、早期诊断、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。
" i# J0 S1 s6 g& M4 a( Y) u3 h# k更多好文
' s7 U- t# q" c: [1 N0 C3 R. X% |% Q
$ M F/ r* U- r1 {: D% d
免费咨询
$ F: d9 _1 Z2 g- `) z4 z
微信添加小助理,您可以获得:①免费咨询肿瘤相关问题;②有奖征稿③临床试验④下载APP加入病友群。
, f1 P+ T$ R: O, r' x" r: k/ w6 ^. m* Y
4 K* Y# \4 [* u8 N+ E0 m) c
1 ]+ a; h2 [2 x* i6 J
文章声明: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,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,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。
: v T% F" }# @& B) [' H
# x5 @# u5 U' X" m- |9 y, X/ S